“精酿”迷思

吹啤迪 吹啤 2017-07-16

最近啤酒界并不安宁。美国酿酒师协会(Brewers Association)出了一个专属的标志用来区分“独立”酒厂,随后英国独立酿酒师协会(The Sociaty of Independent Association)也发表声明,效仿BA的做法。而中国几个比较出名的酿酒厂就联合起来搞了个中国精酿啤酒协会(Craft Brewers Association of China)。总总迹象表明,大部分精酿厂商,暂时希望和大品牌划清界线,并进一步防止大品牌蚕食其蛋糕。


“精酿”作为Carft Beer的翻译,据可查找到的资料,最早出现在台湾。2002前后,台湾首次开放小型酿酒,彼时金色三麦、Jolly等酒厂建立。但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修道院啤酒就已经在咖啡厅有贩卖。小型酒厂(Microbrewery)、精酿等概念早已进入台湾。对于香港、澳门而言,手工(Craft的直译)啤酒才是他们最常用的叫法。但近年来,为了突出“精心制作”的概念,也逐渐开始推广“精酿”一词。Craft beer在国内早期推广中,就有“精工”、“精制”等称呼。


“Craft”起源


20世纪60年代前后,啤酒就是啤酒,没有“Craft”与否之分。那时美国的啤酒,基本上就几家,百威、米勒、康胜,而喜力、嘉士伯艰难地生存着。1965,Fritz Maytag收购铁锚酒厂(Anchor Brewing),标志着美国精酿革命的开端;之后1979年,Jimmy Carter总统解除了对小型酒厂的限制,使美国的小型酒厂得到了蓬勃发展。慢慢地,小型酿酒厂与大型酿酒厂之间的矛盾开始浮现出来。因为即使美国存在酒类三层分销制度(Three-tier system,即生厂商、分销商、零售商各自独立,避免渠道垄断),但大财团对于渠道的控制依旧很严,可以采取返佣、胁迫、减少供应量等手段逼迫分销商去大量甚至100%代理其啤酒,这对小型酿酒厂非常不利;同时,美国一直有对酒精饮品谨慎的政治传统,在过往几十年内,政府多次调整税收政策,以加大对酒类消费的管控力度,小型酿酒厂也难幸免。为了能在这些困难中抱团取暖,酿酒师协会应运而生。

图片


酿酒师协会前身是美国家酿协会(American Homebrewer Association,现为酿酒师协会旗下部门)成立于1978年,旨在推广精酿文化、保护小型酒厂的权益以及为小型酒厂争取政治权利。过去几十年内,这个组织为小型酒厂争取数项政治权利(包括维持低税率等),也加强了与分销商的合作关系,甚至还和前百威(Anheuser-Busch)总裁奥古斯特四世(August A. Busch IV)关系日趋缓和(想当年奥古斯特三世对精酿啤酒恨之入骨)。酿酒师协会在它的简介写了很关键的一点,这是一个“非营利贸易组织”(not-for-profit trade association),商业属性十分明显。所以它所定义的的“精酿酒厂”(Craft Brewery)就有关于“年产量”、“股份”的约束。而且随着2014年,酿酒师协会减少了“辅料只能用于增加风味”的限制后(他们觉得“增加”太过主观),对精酿酒厂的定义就只剩跟商业行为相关了。所以为何酿酒师协会要与大品牌死磕到底,并且扬言:Independent beer matters(独立啤酒很重要),都是因为这与厂商的利益息息相关。

图片

2014年,减少了对“传统”定义的限制


精酿与精酿酒厂


至今为止,我们讲精酿啤酒的时候,都会带上高品质、独立、匠心制作之类的词语。但即使是首次定义了“精酿酒厂”的酿酒师协会也没明确定义“精酿啤酒”。现在很多衍生出的定义来源于“精酿酒厂”这一词涵盖的某些与“大型酒厂”的对立面,“精酿”也被烙上“反抗”的印记。例如,工业水啤千篇一律,而精酿啤酒风格各异;工业水啤淡如水,而精酿啤酒就是风味丰富等。

图片

酿酒师协会从来没有定义何为“精酿”


当然,人们在专心反抗时,是很难做到辩证看待的,工业啤酒的品控方面,往往被忽略。而事实上,精酿啤酒,甚至精酿酒厂中的“精”字,并不能直接代表品质精良。很多实验酒、甚至常规酒款的不同批次,都会出现各种各样因为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问题而面临着难喝甚至卫生方面的风险。例如最近,台湾的Stone Go to IPA就爆出酒花不新鲜导致的啤酒变臭的问题。

图片


其实话说回来,翻译中的Craft,本身就是手工之意,与“精品”毫无关系。而“精酿”一词,本身也只是对酿制的过程一种抽象化的描述:用心研究,用心精制,而不像大型酒厂,按几个按钮就完成,不够用心。但我们都知道,努力学习也不一定能上清华北大,用心努力不一定就能带来好结果,尤其是不符合实际预期的结果。酿酒师用尽心血去酿造一款酒,当然希望这个名号越响亮越好,噱头越多越好,人之常情罢了,重要的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精酿”不一定代表好酒。


精酿之争


外国在争论“Craft”是不是很重要;而中国也在争论什么是真精酿,什么是假精酿。大家各执一词,小型酒厂商认为大品牌蚕食着市场,不让小型酒厂活,长远下来,必定会导致啤酒业的倒退;而被收购的精酿品牌则认为,装在瓶子里的东西都一样,一夜之间却就由“精酿”啤酒变成“非精酿”啤酒,很荒唐;而大部分吃瓜群众表示,只要好喝就行。

图片

高大师退出某啤酒节


正如酿酒师协会的新举措,开始慢慢引导大家使用“独立精酿”酒厂来代替“精酿”酒厂。毕竟,“独立精酿”更加强调独立,和公平贸易(Fair trade)、纯天然、纯手工等词语一样,讲的就是情怀,是品牌,而不像“精酿”一词带有误导的可能性。

图片

虽然还是保留了Craft,但独立显得更加明显


假如你认同独立理念,希望独立小众走得更加长远,或者单纯就因为它看起来很酷,我鼓励你为“独立精酿”酒厂摇旗呐喊。当然,安安静静享受好啤酒,看看热闹也是一种选择。但最重要记得,独立和精酿都不等于“好”,仅此而已。


-EOF-


参考资料:

《台湾精酿啤酒志》


《精酿啤酒革命》


Brewers Association updates ‘craft beer’ definition; focus on ownership, adjunct acceptance

https://www.craftbrewingbusiness.com/news/brewers-association-updates-craft-beer-definition-focus-ownership-adjunct-acceptance/


What is Craft Beer?

https://www.craftbeer.com/beer/what-is-craft-beer


Microbrewer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robrewery#Craft_brewery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